- 楼兰语录文字版
- 郭靖离开蒙古后,华筝的结局又如何呢!为什
- 古人造字都有原则的,娱乐的娱字怎么解释
-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
- 四大名著到底讲了什么
- 我国四大名著,哪个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 喜欢作诗作词的都发表一下自己的作品,切磋
- 哪些国产游戏称得上是超级IP呢
- 妙善公主十二月采茶词
楼兰语录文字版
楼兰是古代西域地区的一个小国,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以下是一些与楼兰相关的语录文字版:
1. "楼兰古国,昔日辉煌,今日荒芜,令人唏嘘不已。"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楼兰古国,曾经富庶,如今荒凉,唯有历史长存。" --出自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楼兰古国》。
3. "楼兰古国,曾经辉煌,如今消失,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出自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楼兰古国》。
4. "楼兰古国,曾经繁荣,如今荒芜,唯有传说流传。" --出自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
这些语录文字记录了楼兰古国的辉煌、繁荣、荒芜和神秘,反映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郭靖离开蒙古后,华筝的结局又如何呢!为什
谢邀@悟空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在《射雕英雄传》中,华筝公主是一位非常可惜的人物,身为天可汗成吉思汗的掌上明珠,爱慕她的蒙古好汉千千万,但是她却偏偏只爱郭靖一人,最可悲的是,傻小子郭靖从始至终都是把她当做妹妹,那么,华筝公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金庸先生为什么没有再写这个蒙古公主呢?
小哥详细分析。
在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华筝公主是有原型的,那么,这位华筝公主的原型是谁呢?
华筝公主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长女,本名火真别姬公主、豁真别乞公主、火阿真伯姬公主,被封为昌国大长公主,后嫁给昌忠武王孛秃。
成吉思汗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长女嫁给孛秃呢?这件事还得从成吉思汗进行蒙古草原大统一时期说起。
《元史·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五》记载:孛秃,亦乞列思氏,善骑射。太祖尝潜遣术儿彻丹出使,至也儿古纳河。孛秃知其为帝所遣,值日暮,因留止宿,杀羊以享之。术儿彻丹马疲乏,复假以良马。及还,孛秃待之有加。术儿彻丹具以白帝,帝大喜,许妻以皇妹帖木伦。孛秃宗族乃遣也不坚歹等诣太祖,因致言曰:“ 臣闻威德所加,若云开见日、春风解冻,喜不自胜。”帝问:“孛秃孳畜几何?”也不坚歹对曰:“有马三十匹,请以马之半为聘礼。”帝怒曰:“婚姻而论财,殆若商贾矣。昔人有言,同心实难,朕方欲取天下,汝亦乞列思之民,从孛秃效忠于我可也,何以财为!”竟以皇妹妻之。……皇妹薨,复妻以皇女火臣别吉……从征西夏,病薨。赠推忠宣力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驸马都尉、上柱国,进封昌王,谥忠武。子锁儿哈袭爵。
众所周知,成吉思汗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战斗,就是他早期统一蒙古各部的战斗,早年间蒙古草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而蒙古又被强大的金国所,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以诚待人,合纵连横,最终团结各部落成就了一番霸业,孛秃就是早期帮助过成吉思汗的人,并且孛秃善骑射,对成吉思汗又中心,成吉思汗先是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孛秃,妹妹去世后又将自己的女儿火真别姬公主嫁给孛秃,可见成吉思汗和孛秃君臣之情之深。
也就是说,正史上,华筝公主最后被成吉思汗许配给了昌忠武王孛秃。
在《射雕英雄传》中,华筝公主从小和郭靖青梅竹马,长大后情窦初开,华筝更是暗恋郭靖不能自拔,随着郭靖越来越优秀,他为了救华筝而阻止成吉思汗将华筝许配给王汗的儿子史都,彻底击碎了华筝的少女心,她对郭靖的爱意汹涌彭拜。
后来郭靖帮助成吉思汗击败王汗,成吉思汗当众宣布要重赏郭靖,要赐给郭靖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原来成吉思汗把华筝许配给了郭靖。
后来成吉思汗要统一中原,他命郭靖为主力战将进兵大宋,郭靖身为大宋人怎能答应?所以他带着母亲逃离蒙古,在逃跑的过程中,由于华筝的影响,郭母为了不连累郭靖,身亡,从此郭靖和华筝天各一方。
在《射雕英雄传》中,华筝最后给郭靖写了一封信。
我的父王他们将要南下发动战争,襄阳肯定要被攻打,我知道你是大义之人,肯定是要拼死抵抗的。因为我的无意,把你母亲害死了,从此再也没有脸面见你了。我打算去西域,投靠的我的哥哥,终身不再来这里了。希望你保重身体,能富贵双全。
所以说,按照这封信的说法,华筝公主最后去了西域,投奔了他的哥哥术赤。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后面为什么不写华筝公主呢?小哥认为理由如下。
第一:华筝不是主要人物,因此没有再对华筝进行过多的笔墨描述。
第二:郭靖和黄蓉已经结为夫妻,两个人真心小孩,华筝暗恋郭靖,但是郭靖对华筝而言,他只是把她当做妹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华筝选择退出,在没有写下去的必要。
第三:《射雕英雄传》是武侠小说,而华筝很明显武功一般,如果继续写华筝,那么只能写华筝细腻的感情,这和整本书的基调不一致。
谢谢大家。
整理不易,欢迎朋友们多多点赞支持小哥原创。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人造字都有原则的,娱乐的娱字怎么解释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讲到女人之事,取悦于快乐,故有娱之意。另一意为,女人在日常中,每天以讲话交多,取于快乐之意!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
“自董卓造逆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引用“隆中对”,主要为本文作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原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据查资料,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之襄阳后,叔父去世后,与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经隐居十年了.已是毫无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马荐诸葛时,诸葛亮闻言,做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因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驰骋”.可见,诸葛亮原本不愿入仕,因被刘备三顾赤诚感动而出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
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刘禅昏弱,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死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我看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不用可惜.在其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诸葛亮北伐历来争议较大,至目前为止,无论学者还是广大业余爱好者,其主流看法是持赞赏态度的.但目前,网络上有些有新意的朋友提出种种看法,主要归纳有两点:一、将蜀汉的国力拖垮;二、诸葛亮拥兵自重.
MQ不才,讲几点个人看法
首先说说第二种看法——诸葛亮拥兵自重的问题.我认为这话对一半.诸葛亮本来就拥兵(掌握天下兵权,不是现代说的“拥军拥属”),他不但拥兵而且拥权,但我认为说到“自重”,则肯定不是,无论从诸葛亮为人及实际历史看,诸葛亮并没有割裂,称霸一方.
谈到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持上述观点的朋友可能把姜维的账记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因为有朋友写帖子时常会这么说“姜维九伐中原,把蜀汉国力彻底拖垮,其实他只是走诸葛亮的老路而已,蜀汉灭亡的原因从诸葛亮时就已经开始了.” 对此,我的观点是不同意这种类似的说法.因为判断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否被拖垮,要看几个硬指标,比如:1.或内阁(并非)是否垮台;2.经济是否崩溃;3.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低下;4.国家是否.于此对应,落实到古代社会,就是1.内阁被罢黜;2.财政支不敷出;3.哀鸿遍野、饿殍满地;4.农民起义,分割.用这些指标衡量诸葛亮治下,显然都不是.理由如下:
1. 诸葛亮至死未遭下台,其内阁主要成员蒋琬、费祎、董允等皆延续掌权,延续诸葛旧制;方面,姜维、廖化、董厥等依然是蜀汉主要指挥官.政治清明,没有出现忠臣在外避祸,小人当朝的局面.在与奸佞代表黄皓的斗争中,董相依然占据明显上风,不是姜相后时的朝政.
2. “四英相”时期,蜀汉财政没有出现支不敷出的记载,依然能维持国家运行.
3. “四英相”中如蒋相、费相治下,老百姓还没有面有菜色.刘备章武年间的人口统计与刘禅投降时的造册人口大体相当.
4. 农民起义还没有记载.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至少到姜维前期)并没有对蜀汉国力产生严重削弱.不能将姜维后期的混乱政治局面追究到诸葛亮头上.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兵退基本上是因为粮草后继不上而退,其中二伐围城不过二十来天就主动撤围,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行动是以后方实际支持力为主的,一旦后勤补给出现问题,诸葛亮便主动撤兵,他有全盘经济考虑在内,不会不计后果,一味追加军费开支,这与姜维的北伐有质量上的不同,姜维基本上是穷兵黩武,兵败乃归.
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为蜀汉在争取国际地位(三国鼎峙及部分少数民族)做斗争,是以国际舞台中的政治、外交上的得分为一定目标的军事行动.
诸葛亮恢复汉朝的口号其实不具备任何影响力,汉朝末年的天下大乱使中原老百姓对这个腐朽王朝恨之入骨.曹魏从文帝曹丕起开始削弱王室,扶植大地主,使地主阶级拥护其.老百姓也期盼安宁,对他们而言,诸葛亮并非什么正义之师,曹魏也不是什么贼逆,双方都是从汉朝这一合法消亡后出来的对峙,所以无所谓正义与.谁最后一统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谁就会被百姓拥戴并接受的.因此诸葛亮北伐并不是正义的,当然也不是的.
众所周知,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除蜀中平原外,大部分疆土没有开发,十分贫瘠落后,因此曹魏和孙吴都想吞并它然后两国一较高下.蜀汉若想从三流国家中跃起,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必须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于是加强与二流国家孙吴的联盟便是其确保二弱抗一强的国际局势,赢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国策.
在与东吴的外交中,诸葛亮必须保证盟友东吴没有二心,协力抗曹.因此他必须拿出“振奋友邦、威慑敌庭”的姿态,所以要威武自强,以攻图存.如果示弱,则必是弱肉强食的第一牺牲品.因此蜀汉尽管弱小,但没有出现“弱国无外交”的局面.
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诸葛亮北伐是与曹魏争夺大中亚区域的影响力.
在曹魏设立西域长史府的形势下,蜀汉作为汉的继承国(其实历史上蜀汉就叫汉),在争夺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上必须先发制人,从中亚获得利益,补充国力与中原王朝一战.因此从这个战略方向考虑,诸葛亮也必须北伐,这也就是诸葛亮、姜维争夺陇上,切断曹魏陇右与中原之联系的原因.
五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出五丈原而率先占据渭水东岸地形,手下将校欢欣鼓舞时,惟独郭淮明查孔明之心,认为诸葛亮此举有真实的远大意图,汉军是谋图北上而非东进,在五丈原以西的陈仓、天水、祁山等地,推进其作战基地,因此汉军必攻北原(今陕西眉县北、渭水北岸).郭淮对司马懿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家之利也.”(《三国志·卷二十六》).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中,郭淮明确指出诸葛亮切断陇道,曹魏治下之“民、夷”的战略意图,诸葛亮就是要让西域都户府一带的少数民族和当地汉人脱离曹魏而附庸蜀汉,以此动摇曹魏在西方利益.后来双方确实在北原发生了激战.结果先期陈兵北原的郭淮军击败了抢夺北原的蜀汉先头部队,而诸葛亮也箭退司马懿一万骑兵(详见《水经注》载诸葛亮上武功事),双方形成了战略相持.不久,诸葛亮辞世,雄才大略却不得其时的他饮恨渭水,从此蜀汉再无翻盘机会.司马懿也由衷感叹其“天下奇才”.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空城计的合理性
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与事后的变化不多考虑,断章取义仅凭焚香弹琴的从容悠情,以管窥天或坐井观天,见识有如瞎人摸象,难以得见全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前后文仔细端详,把时间背景及细节过程娓娓道来,方可探知究竟,事实胜于雄辩,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觉应该如何.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可惜总有人错认为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对抗司马懿,或是讹言成毫无准备之下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冒汗走险」等方面猜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死,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冲三事,谈论诸葛亮空城计.
裴松之已经就空城计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攻守形势及礼节尊卑不分等加以驳斥,所以郭冲所言并非事实.光是司马懿人仍为荆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辈当不到的职位),人在宛城,没空北上街亭与诸葛亮对阵,时空已经不符.郭冲说司马懿带兵二十万,诸葛亮仅留蜀兵万人,其它余军则交给魏延,司马懿以二十比一的优势,根本不用惧怕.而《三国演义》却说魏军仅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初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蜀兵北伐军当初还能惊动魏明帝亲征,的规模及实力仍不容小觑.
按《汉晋春秋》诸葛亮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死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限制,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如郭冲所称,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而且郭冲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蜀兵诸将的存在,司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诸将的所在,面对只剩诸葛亮一人的,除非司马懿目中无人,看不见魏延、高翔、赵云及王平等蜀将.否则司马懿则应推敲这些蜀兵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诸葛亮在后来善用诱兵斩杀张合及王双等人,更证明魏兵冒进的下场,自食轻敌的恶果,恐将遭身死败亡之途.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不是出现于明清以后的《三国演义》,反而出现于来自于正史陈寿所著《三国志》的附注(郭冲三事),而且后者还比前者不合理.这很讽刺,来自正史的附注不可信,反而虚构的演义面面俱到.
四大名著到底讲了什么
《西游记》里面,孙悟空真心实意地要保唐僧西天去取经,但唐僧先是给他套上个金箍,然后就是各种不信任和刁难,这讲了一个道理就是:领导靠不住。
《水浒传》里面,老大宋江对老婆非常喜欢,只是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常常陪伴,然后老婆就出轨还用宋江私通的证据来威胁他,最后逼得宋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二把手卢俊义,对老婆非常喜欢,但是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伴,然后老婆就出轨了,还向举报他私通犯罪团伙,最后把卢俊义逼上了犯罪的道路;这讲了一个道理:老婆靠不住。
《红楼梦》里王熙风对贾琏忠心耿耿但他却勾三搭四,林黛玉对贾宝玉情深意浓,可他却和那么多的妹妹搞暧昧,这讲了一个道理:老公靠不住。
《三国演义》里面曹操和袁绍都是汉朝里的大臣,后来曹操把袁绍给逼死了;刘备和吕布轮流当徐州的市长和小沛的市长,但最后刘备一句话把吕布给弄死了;周瑜和诸葛亮是曾经的战友共同对抗过曹操,但诸葛亮把周瑜给气死了。这讲了一个道理:同行之间才是裸的仇恨呢。根本靠不住。
我国四大名著,哪个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四大古典名著,现在文学界已经无争议地认定为《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四部长篇小说,四部小说记述的事件都有真实事件的影子,所以如果从宽泛的角度看,说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也不能算错,但我认为严格来说,只有《三国演义》称得上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下面一一和大家交流探讨:
说起来《红楼梦》应该最不能算作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它算得上真正的虚构小说,模糊了时代背景,人物姓名和住址都与真实存在没有对应关系,符合小说艺术虚构加工的特征。尽管很多学者百般探佚解密,寻找主人公贾宝玉与作者曹雪芹的原型关系;尽管小说中的贾家让人联想到现实中曹家的相似经历;还有人提出贾宝玉原型是权臣明珠之子——多情诗人纳兰性德,二人也有诸多惊人相似的种种。但这些都不影响《红楼梦》作为虚构小说的本质,主人公贾宝玉和贾家与作者曹雪芹本人以及家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奇怪的,作者不可能脱离自己熟悉和认知的生活去进行艺术创作,他能写出这部不朽巨著,恰恰是因为他有这样类似刻骨铭心的经历和变故,每个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而又不是纯粹地与真实存在对应的人物,贾宝玉不是单纯的曹雪芹,也不是单纯的纳兰性德,他应该是曹雪芹塑造的全新综合艺术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曹雪芹、纳兰性德等许多人的合体。因此从小说人物塑造角度看,不能说《红楼梦》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
而《水浒传》中的所谓真实事件,就是北宋末年的宋江农民起义,真实的宋江起义规模和影响并不像小说中这么大,也并没有一百零八个将领,除了宋江、林冲、关胜、呼延灼等少数人物真实存在外,其他大多数人物和事件都是虚构的,宋江没有参与征辽和平方腊行动,也没有主动接受招安的情节。小说中把农民起义转化成了窘迫小吏和各色边缘人物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戏剧性人生,特别是头领宋江念念不忘回归“正途”效忠朝廷。与真实历史已经大相径庭,所以也不能说是真实事件改编,只能是借历史事件进行的小说创作。
再说《西游记》,真实事件就是唐朝时高僧玄奘西行到印度求取佛经的艰苦经历,一路上大部分时间是孤身前行,后来沿途收过徒弟也并无异能,途经高昌国时曾被送过的几十名随从,都在后来的艰险旅途中罹难。况且玄奘西行属,并无与唐王结拜的殊荣,回来时在位的已是唐高宗,才受到一定的礼遇。如此看来《西游记》作为神话小说,与真实历史事件相去甚远,更算不上改编。
最后说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书基本上遵从了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割据称雄,最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真实,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添加细节血肉,演绎成生动鲜活的小说故事,真实塑造和再现了饱满感人的历史人物。首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主要事件都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至于其中细节的虚构演绎,并不影响主要事件脉络的真实性。其次虽说“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情节于史无据,但大家依据的史书主要是《三国志》,《三国志》作为正史著作,记述太过简略,它没有记述的事件也并不能完全说不存在,《三国演义》对其中语焉不详之处进行丰富和充实,不仅符合小说创作宗旨,还不违背改编真实事件的底线,正是小说演绎大胆采用传说野史的灵活优势所在。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三国历史的家喻户晓和情迷百代。
喜欢作诗作词的都发表一下自己的作品,切磋
一抹秋光万种情,
五彩缤纷伴君行。
风情万种千百变,
你不动情谁动情
哪些国产游戏称得上是超级IP呢
天下算是比较高品质的,玩了三年了~现在推出了手游,告别全自动,有点魔兽副本的意思~
妙善公主十二月采茶词
南柯一梦断, 西域九莲开;
翻身皈净土,合掌见如来。
正月采茶是新春, 庄王夫妇把香焚, 拜告上苍生慈愍, 早降传宗接代人, 香烟缭绕透天门, 惊动慈悲观世音, 分身托化临凡界, 二月十九子时生。
二月采茶瑞香开, 公主二八吃长斋, 不愿皇宫受快乐, 一心只要拜如来, 庄王开言问原因, 要娶东床驸马身, 大姊招文二招武, 公主立愿不招亲。
三月采茶桃花红, 瞒得爹娘离皇宫, 不分昼夜急忙走, 穿山过岭路重重, 庄王闻知怒气生, 差官追赶女儿身, 劝得公主回朝转, 加官封爵立大功。
四月采茶茶叶香, 亲娘思女泪汪汪, 十个指头齐啮破, 算来个个痛伤心, 大姊二姊泪纷纷, 思想同胞共母生, 姊妹三人花三蕊, 两枝完全一枝分。
五月采茶茶叶, 公主上路受孤凄, 不怕豺狼并虎豹, 一心只管念弥陀, 青山绿水无心看, 餐风宿露受熬煎, 到了汝州白雀寺, 日间辩道夜参禅。
六月采茶荷花红, 嫔妃宫女闹重重, 大姊二姊亲娘母, 齐来苦劝不依从, 文臣武将纷纷泪, 拜告金枝玉叶人,公主不肯回朝转, 犹恐君王发怒恨。
七月采茶景秋凉, 甘心吃苦下厨房, 担柴担米并运水, 煮饭烧茶扫地忙, 一点诚心来感格, 六个神将来帮忙, 夜有小鬼担柴米, 煮饭烧茶土地娘。
八月采茶木樨香, 差官回朝奏君王, 损害生灵多多少, 立志不肯转还乡, 忽闻锣鼓宣天地, 放火焚烧灭寺门, 多蒙上苍来保佑, 天降红雨落烟尘。
九月采茶菊花黄, 公主得道坐禅堂, 诸佛菩萨来作伴, 韦驮担水与烧香, 父王拿我到法场, 强逼招亲实可伤, 真心不肯从父命, 白罗绞死见阎王。
十月采茶小阳春, 感应伽蓝救护身, 化成猛虎拖尸去, 藏在香山紫竹林, 一到灵光游地府, 十殿阎君出来迎, 牛头马面排左右, 判官护士两边分。
十一月采茶雪纷纷,阎君传请众夫人, 扶送公主游地府, 狱主冥官远来迎, 观音菩萨发慈悲, 念动真经度鬼魂, 重重地狱莲花现, 个个超生快乐城。
十二月采茶雪花飘, 遍游地府过金桥,一心不肯皈阳路, 来到香山自逍遥, 观音菩萨做莲台, 入定方知父有灾, 化烧僧尼皈宫去, 相见父王苦受灾, 观音菩萨孝心人, 割去手腕救父亲, 割手煎汤鲜血流, 千手千眼就父亲, 庄王病体痊愈好, 皈依三宝愿修行, 大姊二姊弃家园, 同心修行道心坚, 文臣武将弃官职, 也到香山去修行, 观音菩萨慈心重 ,度尽千千万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