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州赋原文
- 文丑是什么人物,他的武功究竟有多厉害
- 农村常见的羊蛋、牛蛋可以吃吗,有什么作用
- 你认为最经典的黑帮电影是哪部
- 请说出十部最经典的电影
- 北京卫视的《燕云台》是在为大辽翻案还是抹
- 古代是怎样解决光棍问题的
-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
- 蒙古第一女英雄满都海为何要嫁给十几岁的内
通州赋原文
文丑是什么人物,他的武功究竟有多厉害
文丑毫无疑问是一员猛将!也是三国能排的上号的!至于他有多厉害?先来看一下,赵云大家不陌生吧,与赵云一生难逢敌手,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还有曹操麾下的大将张辽,徐晃!二人合站文丑,文丑可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还把张辽徐晃搞得很狼狈!而且关羽曾对张飞说过张辽的武艺不亚于他俩!至于被关羽一刀斩了,其实大家都知道关羽斩文丑时,正是刚刚跟张辽徐晃大战完,再者文丑看见颜良被一刀斩了,心里有些胆怯!如果公平大战,关羽不一定能赢了文丑!
农村常见的羊蛋、牛蛋可以吃吗,有什么作用
农村常见的羊蛋、牛蛋可以吃吗?有什么作用?
当然可以吃了,我养羊的时候吃了不少羊蛋,我觉得非常好吃,但有些人因为碍于羊的膻味不是太适应那种口味(而且羊蛋越大,膻味越重),牛蛋只吃过一次,是煲汤的,还是吃完后朋友才跟我说那是牛蛋。
农村羊蛋主要来源是:养羊户在育肥肉羊前将不留种用的公羊掉,羊蛋就是后的副产物,羊蛋其实是羊,也叫羊石子,羊外肾各个地方因为风俗习惯不一样叫法也不一样
羊蛋做法很重要,不会弄会把一盘好的食材给毁了,下面我说一下具体我的做法:
先要把外面的精索和二层包衣那层皮去掉,里面那层鞘皮千万不能弄破,然后放在水里浸泡2-3次,中间能换一次水更好,一方面可以清楚血水另一方面可以去除膻味。然后放在白水里锅里煮熟捞出,切片,然后大家就可以自由发挥了,随便是白切,还是煲汤,还红烧都可以我都吃过。
关于羊蛋的作用
羊蛋最早药用价值的记载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能治“肾虚精滑”,主要功能是补肾,益jing,助阳。用于肾虚,腰膝酸软等。
但是我吃了好像效果没这么明显,不知道大家吃了感觉效果如何?欢迎大家讨论
你认为最经典的黑帮电影是哪部
说起老港片,总仿佛被思绪牵回到一个拉着厚帘,阳光斑驳,充斥着烟雾和荷尔蒙的房间里,卡带转动着光影在幕布上投射出一个个血气方刚的故事。
只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古惑仔浩南山鸡与下面这几位枭雄相比,就有些相形见绌了……
有人说那时的处处有机会遍地是黄金,有人说那时的凶险无比砍刀无眼枪弹横飞——ICAC廉政公署成立之前的港岛就是这样一个“怪物房”一般的存在。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些按照真实人物改编的老港片,领略这些堪比二号港督的“大哥大”们的传奇人生吧!
匪中之王:跛 豪
“全的警察都在和我开会!”
“有人说他的权力比港督还大”
吴锡豪堪称版教父,原籍广东汕头,移居后以赌起家,后又改为贩毒,电影中做小伙计被欺负后,豪气干云的一句“我们一生下来就是要做大事的”震撼人心。
说到也做到,跛豪敢拼敢打义字为先,运用手段和肥波雷老虎等人牵线搭桥,事业越做越大,成为黑帮四大家族之首,全部皇家警察都是他的贩毒保护伞。
现实中的吴锡豪更是贩卖毒品超过30吨,价值3亿元以上。
只是个人的强势终究难以抵抗时代的大势,1974年2月14日ICAC廉政公署成立,新任港督下决心死力打击黑帮犯罪及勾结。
然而此时的跛豪却因财厚权重狂妄自大,误判了形式,以为廉署不过又是一个设出来多贪一份钱的傀儡机构。
电影中在给全几乎所有探长开会时被抓走,现实中则在返回后被捕,判刑三十年,1991年特赦出狱,仅25天后即去世。
港岛最大的黑道枭雄就此落幕,也象征着“透明时代的来临……”
白道皇帝:五亿探长雷洛
前文说到74年廉署成立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打击勾结,匪中之王是跛豪吴锡豪,至于白道上的皇帝,当仁不让就是港岛第一任总华探长雷老虎吕乐了。
虽说一度有“四大探长”之称号,可吕乐绝对算是第一档的。
吕乐自己说过,韩森颜雄都是靠他吃饭上位的,能看的上眼的,也就只有九龙总华探长蓝刚。
电影中对真实事件稍有改编,雷洛从一个刚正不阿的底层小警员做起,却因为过于看重清誉不同流合污而被同级排斥上级颜同压制。
但雷洛在威胁爱情亲情甚至生命的次次事件后,猛然醒悟,“没钱就当然被人欺负,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靠着老探长临退休前的提拔和之后老丈人白饭鱼的雄厚资金人脉支持,当然也靠着他自己的超人才能和小手段,雷洛慢慢地成长了起来,有了自己团队的同时赢得了英国佬的信任。
终于,在竞争警署华人第一职位“总华探长”的战斗中,买通处长妻子,荣升华人第一,从雷洛变成了真正的雷老虎,大展雄风。
雷老虎的时代是黄金时代,规定了各项收钱规矩,不再向之前一样乱收乱罚;雷老虎的时代又是最黑暗的时代,勾结,没有事是花钱办不了的,洋人甚至跟着雷洛一起拜关公,毒品贩卖最大的保护伞反而是警察。
不管黑暗还是光明,雷洛确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表。 俗话讲,狡猾的狐狸逃不过猎人的猎枪,但这只早嗅到风声的老辣老虎判断正确形势,赶在廉署抓捕之前逃到了加拿大,靠着之前敛聚的无数钱财和海外房产过着无忧的下半生。
只是这样的生活真的就快乐吗,影片结尾雷洛的自问自答好像给了我们答案—— “做人这么辛苦为了什么?” “吃饭”。
九龙总华探长蓝江
除去《跛豪》《雷洛传》,还有一部枭雄片《蓝江传之反飞组风云》也是影史留名。
其主人公便是“四大探长”之一,唯一让雷洛原型吕乐觉得能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九龙总华探长蓝刚。
现实中的蓝刚是一个幽默斯文又不失霸气的人,勇气十足,亲自破获许多大案要案,升任九龙总华探长达到了一生的最高峰,之后又因为和雷洛等一样的原因,躲避廉署追捕,逃亡出境。
电影与雷洛传、跛豪大部分改编自现实不同,更多的是导演编剧的再次演绎发挥。
虽然不是真实事件,却反而给了演员更大的发挥空间。
自身就是大哥的向华强饰演蓝江,霸气十足;哥哥张国荣饰演的道上人物飞哥有情有义,张力十足;一代人的梦中女神周慧敏饰演的飞哥女友梁小敏娇憨可爱用情专一,白色病房中呼喊飞哥的场景令人不禁泪目。
向华强也凭此片一举被提名为93年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个人感觉,蓝江相对于神一般的雷洛和跛豪,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情有义的真汉子。
有道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说:以枭雄片为镜,可以学会做人应有的骨气与霸气。
时光荏苒,旧日港岛再狠的强人如今也已化成一抔黄土。乱世已去,我们的生活仍在继续,就算权利大过港督,钞票堆积如山,那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吃饭。
最后祝大家心情愉快,吃嘛嘛香,吃饱的同时别忘了点点赞呀!
请说出十部最经典的电影
☆电影,从发明诞生之时,就成为世界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娱乐生活之一……
☆红色经典电影
《建国大业》
《上甘岭》
《南征北战》
《冰山上的来客》
《红色娘子军》
《的故事》
《地道战》
《平原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
《羊城暗哨》
☆受人喜欢的老电影
《一江春水向东流》
《刘三姐》
《少林寺》
《庐山恋》
《祖国的花朵》
《女篮5号》
《阿诗玛》
《小花》
《李双双》
《秘密图纸》
☆受欢迎的外国电影
《浪漫者》
《泰坦尼克号》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巴黎圣母院》
《追捕》
《卖花姑娘》
《魂断蓝桥》
《在1918》
《悲惨世界》
《尼罗河惨案》
北京卫视的《燕云台》是在为大辽翻案还是抹
第一,辽不需要翻案,人家位列二十四史之一,本来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
第二,宋更不需要抹黑,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典型的“战五渣”。
第三,阁下是南方无良文人的那些小说演义的典型毒害者。明朝以后,南方的士大夫集团崛起,开始拼命打压北方,大肆的抹黑辽金,被了几百年,还没觉悟?
古代是怎样解决光棍问题的
确实,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回想到那个方面——“”,而且在古时候历朝历代都是久存不衰的。当然这也算是其中一个吧,但却不是唯一的而且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只能算是饮鸩止渴。动辄就会让许多人倾家荡产,并不是很好的一个举措。
其实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古代的阶级统治者还是很下了一番苦功的,毕竟那时候生产力低下,人口才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只有人口兴旺了国家才会兴旺,同样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也是如此,所以,他们不得不为这些做出一些实际有效的改革办法。
其一:强制女子出嫁。
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卷三)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女孩子到17岁了,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那么地方领导就要给她找老公了,逼其强行嫁人。而到南北朝时这一律令更加严苛,适龄女子没有婚嫁的话还要法办其亲人父母,这样就更进一步遏制了“剩女”的产生,虽说在当时是为了保证人口增长,但同样也是在减少光棍的产生。
这样,就从法律制度上限制了“孤男”“寡女”的数量,使得男女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减少浪费,尽最大可能的解决“光棍问题”。
其二:官媒指定
过去男女婚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大家都懂,就是给男女牵红线的介绍人。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中间有一个红娘,这红娘就是媒人。这种媒人都是民间的,属私媒。官媒,就是官府负责解决光棍男人婚姻配偶的专职人员,与今天民政上发结婚证书的公务员在职能上有相同的地方,但权力更大,官媒通过强制手段给光棍找老婆,指定某女嫁给某男,纯是“拉女配”。在清代,就设有“官媒”,如大量男子被罚配去的新疆,为了边疆稳定,后继有人,就设了不少官媒,方便给大量的光棍男找老婆。一些农民起义军的妻女、灾区逃荒女子,往往被官媒指定给某一光棍,让他们一起生活,繁衍后代。因为男多女少,官媒油水很足,光棍们争着送“聘金”呢,不送就向光棍索红包。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男女绕过官媒私下来往,玩私奔,官媒常在晚上“查墙子”。所谓的“墙子”就是小巷子、旮旯处,这些男女方便私会之所。如果发现崔莺莺和张生那样私会现象,光棍男子往往会被官媒赶走。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似乎有些不合理法,有些“强娶”的意味,但是在那个年代,确实解决了不少光棍问题。因为那时候理法本身就存在缺陷,而且意识度没有现在高,而且现在也不是在谈论理法问题,所以说,这种官媒指定在当时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手段。
其三:支持寡妇再嫁。
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吧,过去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的说法,“好女不嫁二嫁”,讲究从一而终。因为迷信认为,一个女人嫁给了两个男人,等于让两个男人过手,是犯贱,会被人看不起不说,死后也不得安宁,到阴间会遭二鬼缠身。如果二鬼闹到阎王爷那里就恐怖了,往往会判女鬼锯成两半,分给二鬼。所以,古代让寡妇再嫁还是有难度的,为了使适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论是民间,还是官府,对寡妇再嫁都持积极的支持的态度,而不是强调三纲五常,从一而终。而这种做法在当时可谓也是一种进步吧,虽然本意可能不是如此,但确实有打破封建传统,解放女性束缚。
其四:鼓励娶二婚
与上面提倡寡妇再嫁相对是鼓励男人娶寡妇,找二婚老婆。过去男人一般视娶寡妇为低人一等,在社会上会抬不起头,让人看不起,除非实在讨不到,或讨不起黄花闺女了,才会选择有婚史的女人结婚成家。所以,过去不只寡妇再嫁难,男子娶二婚女亦难。但是,任何事物只要看多了就好办了。习以为常之下,还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社会风俗。在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中,便不以娶寡为耻,特别是在家族内部,弟娶嫂,嫂嫁叔成了一种常规伦理。在早期,一些少数民族甚至还有“妻后母”风俗,即儿子娶老爸的小老婆做老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便遇到过这种令她尴尬的事情,她和亲边塞,丈夫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死后,只得入乡随俗,嫁给了前夫的儿子。这种家庭内部的再婚和再嫁,初衷是最大可能地利用育龄女人的生殖能力,来增加家族人丁问题,但在事实上却也有助于解决光棍问题。而且对于思想观念开放也是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其五:限制富人娶妾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男女性别比例是一定的,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上不会有剩男或剩女。但了解古代史的人都知道,过去不像现在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漫长时间内,实行的是多妻制或一妻多妾制。这样便人为造成了“男多女少”现象,好多适婚男人找不到适龄的女人,适婚女人去当小老婆了啊。国家统治者看到男人过度纳妾给社会带来的多方面严重问题,所以,不少朝代都加以限制,并不是说你有钱就能任意讨小的。如在汉代,蔡邕所著的《独断》称,“卿大夫一妻二妾”,有特殊贡献,才可以最多娶八个妾——“功成受封,得备八妾”。有点文化和身份的人,可以娶一个妾,即“士一妻一妾”。普通老百姓是不准娶小老婆的,“庶人一夫一妇”,和现在一样,是一夫一妻制。元代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庶人(老百姓)不得娶妾。即使符合纳妾条件的,也不是什么时想纳就什么时纳的。如明朝,朱元璋规定,亲王一级的“许奏选一次,多者止于十人”;世子及郡王则少多了,减了一多半,“额妾四人,一生中一般就是纳妾一次,除非无后才可再纳。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说这些法律也越来越完善,有时候可能并不是这么个意思,但不可否认的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确实是一种进步,所以也看起来越来越合理。“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妾”完全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虽然说私下里许多人都想着这样很好,但是有没有想过实际,能否照顾的过来,还有许多人是“光棍”呢!历史上之所以发生许多“私通”之类的事情想想应该也是合理的,毕竟是人,力有不逮,站在光棍的角度来看,这些人还真不值得同情,浪费那么多资源又是何苦呢?活该头上“绿油油”的吧。
其六:一妻多夫
就是一个女人有不只一名丈夫,或者说,几个男人合伙娶一个妻子,轮流。这种现象在今天的西藏等地方,在共和国成立好多年后,仍能找到研究案例,往往是兄弟几个共娶一个妻子。当然一些极度贫困、文化落后的地方也有存在的可能,但是从进化论角度来讲,是不建议这种,对人类的发展大局有影响。
其七:增加“奔”的机会
奔,可简单理解男女自由交流,“私奔”里的奔就有这种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叫为单身男女提供交友的平台,这种解决光棍的手段,在现代最受推崇,工会、居委会的大妈大婶最乐于此事。春秋时期的“仲春会”就一个典型的“奔”机会,为青年适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处提供了特殊机会,提高男女婚配率。《周礼》中的《地官·媒民》是这样说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仲春会”一般在“三月三”。除了这一天,古代可以给光棍提供择偶良机还有不少,如正月十五、七月七等。
当然,古代解决光棍问题的手段和还有很多。但是,再多也没有现代机会多、花样多。现在有电脑,有网络,有舞厅,有歌厅……还有如《》这样的的电视相亲节目。依我来说,光棍们现在根本不需要什么媒人、红娘,只需要努力提升自己,自己就可以搞定终身大事。大家觉得呢?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
清朝军服上不仅有兵、勇二字,还有卒、衙、驿、捕、牢、税、库、盐等字。
兵:是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也就是清朝的正规军,主要为八旗兵和兵,直接由朝廷供养。
勇:是地方自治管理的武装力量,由地方临时招募的乡勇或者团练,如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组织的湘勇、楚勇、淮勇,其军饷主要由地方自行开支或摊派。
卒:是地方长期驻扎的士兵,其地位比兵低下,主要是维护地方治安或者跑腿之类的服务,例如狱卒等。
衙:是衙门的仆役,主要有衙门长官自行招募并负责日常开支。
驿:是负责驿站和交通的士兵,主要负责驿站接待及通讯之类工作,属于国家正式编制。
捕:是捕快,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缉捕之类工作,是由地方衙门负责招募。
牢:是负责看押犯罪嫌疑人的狱警。
税:是负责征收税务的工作人员。
库:是负责管理仓库的工作人员。
盐:是负责盐务的工作人员。
主要区别是“兵”为国家常备武装力量,而“勇”是地方临时的武装力量。更重要的是两种的军饷来源都不一样,“兵”直接由国库支出军饷,而“勇”的军饷需要地方自筹。还有就是地位的不相等,“兵”的地位明显要高于“勇”,最起码“兵”是有国家正规编制,算是吃皇粮的,而“勇”只能算地方势力,没有必要的配套保障措施。
蒙古第一女英雄满都海为何要嫁给十几岁的内
纠正一下,满都海嫁的人并不是十几岁的内侄,而是6岁的侄曾孙,也就是说满都海是他老公的叔祖母,按辈分上说,她足足比她的老公大了三辈。另外。据蒙古的一些史料记载,满都海比他的老公大了整整25岁。
满都海被誉为蒙古第一女英雄,被后世称为“蒙古中兴之母”。她有两段婚姻,第一段嫁给了蒙古第31代大汗满都鲁,第二段婚姻则嫁给了她的侄曾孙巴图孟克,也就是后来的达延汗。
先说一下她的第一段婚姻。满都海嫁给满都鲁后,为他生育了两个女儿,很可惜的是没有儿子。
当时蒙古地区常年混战不休,大汗之位空缺了长达十年之久。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满都鲁终于胜出,在永谢布部领主䥶加思兰的扶持下称汗。
满都鲁继位后力图加强可汗权威,并且联合侄孙巴延蒙克(达延汗的父亲)四处征战,曾大败毛里孩王。然而可惜的是,满都鲁在位在位仅仅三年后便去世了,由于他没有留下子嗣,所以蒙古草原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汗位争夺战。
按照正常的程序,应该是蒙古贵族推选出新的大汗,然后由新的大汗继承满都鲁的财富、女人和部众。但是,由于觊觎大汗之位的人非常多,而且都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所以大家都希望通过迎娶满都海来继承汗位。所以这场汗位争夺战也变成了向满都海的求亲战。
当时,很多实力强劲的部落首领都曾向满都海求婚,其中就有科尔沁的乌讷博罗特王,他不仅手握重兵,而且也曾对蒙古本部施以援手。
但满都海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否定了所有求婚者。之后选定了年仅6岁的侄曾孙巴图孟克。原因在于他是黄金家族后裔,而且年龄幼小,可以让满都鲁时代的权臣放心,而且还不会得罪任何一个求婚者。
就这样,巴图孟克成为了达延汗。
据蒙古史料记载,后来满都海还为达延汗生育了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但蒙古史料记载混乱,这一说法未得到证实。
嫁给达延汗后,满都海开始继续前夫满都鲁未竞之事业。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蒙古本部夙敌卫拉特诸部,据《黄金史纲》记载,此战异常惨烈,满都海甚至亲自骑马上阵杀敌,而且怀中还抱着刚刚结婚的老公,颇有一些神话传说的味道。
后来经过多次战争,满都海还消灭了害死达延汗父亲的癿加思兰太师。
公元1480年左右,满都海基本完成了蒙古统一大业,但此时满都海突然在蒙古史料中消失了。有人推测是死于鞑靼南侵大明的前线,但始终无法得到证实,所以满都海的消失也成了一个谜团。
满都海消失后,达延汗亲政,掌握了蒙古大权,之后达延汗彻底统一漠南蒙古,被蒙古人称为“中兴之主”。